莲叶何田田,
鱼戏莲叶间。
鱼戏莲叶东,
鱼戏莲叶西,
鱼戏莲叶南,
鱼戏莲叶北。
儒家六经中原有《乐经》,后惜不传;《诗经》音谐律调,原本亦是歌咏之词。音乐,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,是“礼”的承载,是“德”的体现。
在周王朝所设采诗官制之后,秦亦设有“乐府”,在“少府”辖下,专管教习乐舞演唱之事。汉初社会甫定,未暇顾及乐事,直至汉武帝定郊祀礼乐时重建乐府,采制民间或文人诗歌,以备祭祀或宴会时配乐演奏。两汉乐府所搜集整理的诗歌,合称“乐府诗”,是《诗经》之后对诗歌的又一次大汇集,包括郊庙歌辞、鼓吹歌辞、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等,内容广泛,现实性强,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称:“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,于是有代、赵之讴,秦、楚之风,皆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。”
其中有我们熟悉的《陌上桑》《战城南》《白头吟》《上邪》等等,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《孔雀东南飞》更是被称为乐府诗的巅峰之作。
而我们看到的这首《江南》却是一首典型的民间歌谣,出自汉乐府的《相和歌辞》,不少学者认为该诗是西汉时期的作品,也是五言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。
江南水乡,处处生长着茂盛的莲花。莲花一身尽可为人所用,花朵美丽可赏,荷叶包裹物品,莲子药食两用,莲藕清甜可口……而采摘成熟的莲蓬往往是女性的工作。
季夏初秋,正是采莲的好时节,“田田”二字,正写出那荷叶茂盛圆润、层层叠叠的状貌。有人认为,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,意为叶尚且可爱,花更不待言。
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莲子成熟的季节,荷花大都近于凋残,而荷叶依然繁茂,加之青春女子的面容掩映期间,所以丝毫不减荷塘的风景之美。可作者并未直接描述采莲人,而是透过她们的眼睛,从水面的莲叶写到水下的游鱼。
湖水清澈,花叶摇曳,水下的鱼儿在莲叶间游动嬉戏,可以想见,水面的人儿同样乘着小舟在莲叶间自在穿行,二者交相辉映,形成一幅活泼欢快的画面。
而“鱼戏莲叶间”之后,却又反复铺陈,叙述鱼儿在莲叶的东、西、南、北嬉戏,乍一看来,似乎累赘可笑,可结合场景细想,正是民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,一唱数和,仿佛四面八方都传来采莲女子的歌声,也将莲塘的全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。
这首《江南》,正是后世流行的采莲曲的滥觞。
清人沈德潜在《古诗源》中,称该诗为“奇格”,并指出“梁武帝作《江南弄》本此”。萧衍《江南弄》有《采莲曲》,歌曰:“游戏五湖采莲归,发花田叶芳袭衣,为君艳歌世所希。世所希,有如玉。江南弄,采莲曲。”
南朝乐府民歌中的《西洲曲》,有“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;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;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”的句子。“莲”谐“怜”音,一语双关,往往象征男女情爱。
但后世的这些歌咏,在情感表达上或失于直白,或失于柔靡,皆不如这首《江南》来得质朴清新。正如明代诗歌理论家胡应麟在《诗薮》中所评:“汉乐府歌谣,采摭闾净,非由润色;然而质而不俚,浅而能深,近而能远,天下至文,靡以过之!”这正是诗歌来自民间、来自现实的魅力。
《江南》里的采莲女子,有的不仅是文人笔下的似水柔情,更是邻家女孩们的活泼开朗。即使我们无法亲耳听见这首歌辞配上乐曲的演唱,也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欢乐的曲调和跳跃的旋律。
“芳晨丽景,嬉游得时”(《乐府古题要解》),万物和人类都在大自然中绽放蓬勃的生命力,一切欣欣向荣,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物呢?
编辑:艾叶
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